真正传统文化人修行的第一关——金钱关01《一点拙见10》
《金钱论一》
恳劝诸君莫执着,
雨落山川万物活。
凡胎若无水滋润,
一个星期见阎罗。
(这句话很重,我也不求写诗,希望能冲击到一些同道家人的内心。传统文化要做成事业,要象美国好莱坞一样,能震撼、能轰动、能正向循环,让机构正常运营,让参与者安身立命,在当今时代至关重要!……)
钱者,水也,滋润万物之根本,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它的最显著特点是:任何人都留不住它!哪怕将水喝到肚里,变成细胞液,一旦撒手西归,桥归桥,路归路,地火水风一散开,什么也留不下。所以我在汕头觉源寺看到“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一度陷入沉思,想搞清楚钱在我们的生命中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到底谁是主人的问题。《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一句话几乎画出了天下众生相。从这句话中,俨然可以看到金钱做为主人的状态。它用无形的手驱动着无数人为它疲于奔命,辛劳一生,有的甚至到死也没有明白过来。唉,有钱能使鬼推磨,怎知用钱不是鬼?
后来看到孔子老人家在《论语》中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赫然看到另外一种对待金钱的态度。在孔子老人家那里,钱是他的工具,有用的时候拿一点,“不义”的情况下,坚决不拿,甚至远远避开。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我开始逐步理解了后人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真正含义。
于是,我接受了孔夫子的金钱观。
但后来学了传统文化,进出多家传统文化机构,我发现了问题。众多传统文化机构创始人良知一开,“道心”一升华,开始耻于提钱,羞于沾利。很多时候,是联合几个爱心创始人,用几个创始人的钱倒贴着做传统文化和正能量的传播。最终沾点利益的,忸怩不安,解释老半天。我印象很深的,是在一家传统文化机构学习“原始点”。这家机构原始点学习是三天时间纯公益,包吃包住还送学习资料。学习结束,也想回收一点,就退到后面,安排我这个“班长”来宣传发动大家捐款赞助。我分析利弊,宣传鼓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
钱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古代倒也没有很多人有说法,但宋明理学之后,士大夫阶层道貌岸然,好像谁离钱越远越清高,越高洁,越超拔。更有甚至,耻于提“钱”字,以“阿堵物”代替。到底需不需要钱呢?那还是要的!于是鲁迅先生骂曰:“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 不提“钱”字,叫“阿堵物”、“孔方兄”
那么2000年前,孔子是怎么做的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痛恨那种想要又转弯抹角、遮遮掩掩的做法。孔子的做法更多的是:“君子坦荡荡”。
从这里看出,其实圣贤的教化是鲜活的,自然的,灵灵觉觉的,活活泼泼,真真切切的。说一套做一套,里外两张皮的做法,是任何圣贤智者,儒家道家佛家都不认可的。
由此我感悟到:钱者,水也,滋润、生发、运化,最终实现能量传递,是钱在人世间存在的根本意义。它是人的工具,我们要真正地用好它,而不是被它主宰;它是人的工具,我们远离不用,当做洪水猛兽,其实又是另外一种不明智。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舜的做法是“执其两端,用中于民”,都在教我们取中道,正确看待事物,不偏不倚,找中间的平衡点。所以对待金钱,我们千万不能“进退失据”。也就是既不能一头扎进钱眼,永远出不来,又不能自命清高,远离金钱,还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最终自误误人,一事无成。
有位大德老师告诉我:“心正万法正”。那么对于金钱来说,用大白话说明就是:“正确看待金钱,正确获得金钱,正确用好金钱”。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事实上,当今的传统文化机构,最急迫、最伟大的时代使命,是要为整个人类探索出一条“万物并育不相害”的“东方道路”,以面对资本主义强烈熏染强化600多年的“二元对立”思维。而如果这些机构,走着走着,都来个“关门大吉”,这个使命,要曲折多久?
最后,希望大家,特别是传统文化机构负责人都能正确看待金钱和看待赚钱的方法,走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康庄大道上,走入“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坦荡境界里,最终,各家机构探索出正向循环的道路,影响更多人走向良善,从而承担起当前的时代使命!
(金钱关很重要,下节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