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活着?--《一点拙见02》
人为什么活着?
纵观历史您会发现,凡是有所作为的人,其所作所为都暗合天道,成就都是在“顺势而为”中表现出来的。老师解释为:承接时节因缘里的历史使命。

承接历史使命,唯有“内圣”方可“外王”。仔细观察体会,您会发现凡称为“圣”的人,内心都是柔软的。大禹治水,为了人民“胼手胝足”,13年呕心沥血,终于制服水患;孔子讲仁政兴私学,为道德仁义周游列国,14年奔走呼号不被理解,依然坚守“人不知而不愠”;诗圣杜甫写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内心的柔软,具体表现,其实就是《大学》第一句中的“亲民”。为什么圣人能全心全意地“爱民、亲民”?《大学》里也给出了答案:因为这些人“明明德”了。
能“明明德”,生命境界豁然开朗;能“明明德”,无数的事情,都能够“看透、看破”;能“明明德”,就为“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明明德”,就为纵横捭阖和进退自如做了两手准备!
如何能“明明德”?如果想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一个根本无法跨过的鸿沟,我们必须要正视并揭开其真相。

2016年我给老师微信留言:“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走向觉悟和大智慧的开始”,老师给我回复:“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走向觉悟和拥有大智慧的开始”。在东方道路第一版中,我曾将这一句话放到了东方道路的首页。
我曾很直接的问我的另外一个老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人离开世界的样子。人离开世界时,有两个现象:一,会闭眼。无论春暖花开、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春天,还是碧荷含露、秀水连天、群山叠翠、白鹤迎风的夏天,甚至硕果累累、清辉明月的秋天,还是银装素裹、万里苍茫的冬天,也就是说,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美好,人离开的时候,都要闭眼——都不看了。二,会撒手。无论富可敌国、万亩良田,还是娇妻美妾,子孙满堂,或者万里江山、千秋功业、结果都要撒手——都不要了。这种现象看来看去,只有一个“释(放下)”字能解释。我想来想去,一个问题横亘在我的心头:“人来这个世界到底干什么来了?”
正好有机缘到觉源寺,看到寺院墙壁上写着:“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一下子将我的心打入谷底。回去后,我在QQ空间里写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草木一生,何以随何以留?”
带着这些疑问,我逐步深入了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学习,逐步接受了以前视而不见,几乎听到没有感觉的一句话:“人生是一场修行”。
既然万般带不走,千般留不下,用数学的排除法,可能生命的意义只剩下一个:来到这个人世间,我们就是修行来了!
既然人生是一场修行,怎么修?
我于是去很多传统文化机构学习求解。学习求解的过程中,发现当前的很多传统文化机构生存困难,举步维艰。按说圣贤智慧充满的地方,应该有勃勃生机、雄浑动力,没有想到很多传统文化机构走了明清学究的老路:“学富五车、百无一用”——自身都很难生存。
因为在传统文化机构里接受圣贤教诲,又感受到这些机构创始人的慈悲大愿,做为学生,自然感恩母校,也希望母校摆脱困境,兴旺发达,又期望大众都能接触到圣贤智慧,于是我穷追原因,想搞清楚为什么这么好的传统文化机构发展不起来?
原因总算找到了,详见以后推出的视频《社会主义互联网》,但同时另外一个现象,让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我发现一个传统文化机构,老师告诉学生,弘道要有养道的资粮,所以要做点生意。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送了一套商城程序给他们。但后来发现老师告诉商城运营负责人:你在商那边,我在道这边,我们俩是在拔河。商太偏了,我会拉你们一下,道太偏了,你们要拉我一下。
还有一个现象,既然做商城运营,学了传统文化以后,将所学的传统文化践行出来,真诚地感恩所有购物者和支持者,做好应有的服务,应该是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天经地义,也是本立道生、素位而行的。没有想到,这个机构周六周日不发货,要“精进修行”。客户的货,对不起,要等着。再加上星期一下午发货,一来二去,三天过去了。
我曾期望该机构将心比心,及时发货,将慈悲和大爱落实到行动中,将“服务大众”践行出来,未能获得认同和接受——他们认为“修行”更重要。
于是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修行和商业是两端吗?修行和生活是分开的吗?
后面看到《六祖坛经》,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说明生命的觉醒,是要在生活中感悟的。六祖也明确地说,修行其实是不分出家和在家的。大愿法师和一诚法师都说:“行住坐卧皆是禅”。
在老祖宗的圣贤智慧中,是没有确定什么样的人算是修行人,也没有确定什么样的行为算是修行的。《金刚经》要求修行人“不着相”,不被任何外部境界迷惑、干扰、动心,还要认清这些“相”,知道这些“相”其实都是来帮我们修行的。《道德经》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就说天道不特别关照某一个特殊群体,只是善良的人,常常与天道相应,表现出来,好像上天特别优待善人一样。《道德经》更直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将万物一视同仁,将人类,动物、植物和草扎的狗一样对待。
既然天地一视同仁,不区分好人坏人,也就不区分善恶,既然天地将万物都看成草狗,哪里会分什么人是修行人,什么行为是在修行?当然,更不会区分您是否在家还是出家,也不会区分您是在做商业还是在禅修中……
于是,从圣贤智慧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修行!参禅打坐是修行,读经抄经是修行,拜佛朝山是修行,讲经说法是修行;传道解惑是修行,引人向善是修行,修桥补路是修行,扶危济困是修行;穿衣吃饭是修行,行住坐卧是修行,嬉笑怒骂是修行,两情相悦也是在修行;幽幽怨怨是修行,快意恩仇是修行,嫉恶如仇是修行,杀人如麻也是在修行……时时刻刻,不停不歇,连恨人骂人,生气打架,都在进行着“修行”!
而且,不分群体,所有人都一样,都是在“修行”!
如此一来,“人生是一场修行”说法圆满,可能圣贤的本意是告诉我们:
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
如此,则“商业”与“修行”没有分别,“修行”与“生活”也再无区别。所有人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在“修行”,一切,是一不是二。
(注:本命题依然沉重,无论如何,不能误人。一家之言,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更希望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在“东方道路”《一点拙见》栏目里积极讨论,我们让“真理越辩越明”。)

既然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我们应该怎么修?这个修行的目标是什么?每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梦想和憧憬,如何实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