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有方向的——《一点拙见03》
孔子学什么?
年近40,有一次高中同学聚会,老同学让一起打麻将,我不会,后面又邀请我一起“斗地主”,我也不会。结果激起一个老同学炮轰:“哎,我说老同学,吃喝嫖赌你不感冒,烟也不抽,酒也不喝,打麻将你也不会,没想到斗个地主你都不会!你说说,你这一辈子活着有什么意思?”因为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一句话一下子把我问愣住了!
我从大别山走入深圳,从睡楼房顶楼梯口开始,这么多年巨大的压力让我两只眼睛只盯一个“钱”。几十年来,我都没有静下来思考过人生的意义。老同学的诘问,从此让我开始不断思索:是啊,我这一辈子,求什么?
后面正月过年,回到岳父家。岳父家后山山脚有一处水塘,我来来回回地在水塘边走。望着青翠的山和波光粼粼的水面,我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我想起了高中背过的论语,想起了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当时想到,我也年近四十,夫妻问题、子女问题、工作问题、事业问题,很多问题将我纠结的不成样子,天天陷入各种矛盾困苦和迷惑中,为什么孔子能做到“四十不惑”呢?
他能“不惑”,肯定是前面有下功夫。老人家也很直白的说了,那是因为他“十有五而志于学”——15岁就知道自己学什么并且立志好好学了。

《孔子》剧照
孔子15岁立志学什么?学技能吗?孔子是非常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他提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希望年青人都能学习。 他自己学习也非常沉迷。他学《易》“韦编三绝”,他学《韶》“三月不知肉味”,他学琴,老师都告诉他可以学下一首了,他以“未得其数、未得其志、未得其人”这三个理由,定下来天天练一首曲子……但是,纵观孔子一生,这些知识技能,绝对不占其思想学说和追求的主流。那么孔子学管理学做官吗?他在鲁国当上了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官位很高了,但他最终辞官不做,56岁去“周游列国”了!……
当时我想的“孔子学什么”的内容很多了,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我最终确认,娇妻美妾,金银财宝、大房子好车子、功名利禄甚至霸有天下,都是孔子不想要的。那么,孔子十五岁就立志要学的是什么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面有一天读到《中庸》中的“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一下子似有所悟(以前也读过,没感觉)。《中庸》作者子思是孔子的嫡孙,自然比别人更了解孔子,他在《中庸》中透露了,原来孔子十五岁就决定一生要学习、跟随和效仿的,是尧、舜、周文王、周武王这样“圣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原来孔子十五岁立志学圣人
既然孔子的孙子子思透露了孔子一生都是在坚定不移学“圣人”,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学圣人呢?
只要静下心来,您会发现,“圣人”有个基本的特点,就是明白了“人道”的运行规律,“明明德”了(“人道”的运行规律,以后会详细探讨)。而孔子在15岁就悟明白了“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无论怎么样,都是活着,都是修行。但人可以选择像圣人一样大爱苍生,利国利民,也可以选择像禽兽一样自私自利,蝇营狗苟。无疑,孔子果断地选择了前者。于是,他老人家15岁就找准了一生的坐标,定下了人生的方向。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史记》中也记载说,孔子晚年跟子贡聊天中评价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说明孔子一生都在脚踏实地、积极地向“上”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将人道的修行定义了两个方向,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我也是在天天探寻“孔子学什么”的问题中,逐步理解了圣贤智慧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你是当了皇帝还是只是个普通人,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样的身份地位,人生中最重要的根本还是“修身”。懂了以后再看这句话,我感觉好像就有一个花白头发、慈祥的老爷爷,抱着我们,对我们说:孩子,永远不要在各种身份地位面前忘了“修身”,这是根本啊。感受到以后,我不顾“不得污损典籍”的告诫,在我自己的《大学》里写上了“圣人之心,婆婆心肠,关怀备至,反复叮咛”。
我就是在天天探寻”孔子学什么“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儒释道三家,逐渐明白了”人生是一场修行“的真正含义。原来,世间万物,“毕竟空,不可得”,带不走,留不下,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就为“修行”而来,这是“人道”的规律。做为“人”,这是无法改变,完全不能动摇,完全不随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它还是毫不间断的,不管干什么,都是在“修”。
但是,正如鱼儿虽然离不开水,但鱼儿可以选择往什么地方游一样,在人道里,人虽然无法改变“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的基本规律,但人可以选择向“上”修,还是向“下”修。
向上修,那是“圣人”的方向。对我来说,最起码可以逐步进入”不惑“的境界,从各种纠结痛苦中走出来。也可以逐步走入宽容大度,与人为善,和谐共生,利国利民的新境界,“不白活一回”。
向下修,那是“禽兽”的方向。在这里我积点口德,不做过多评述。但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定不被人喜欢,没有人支持,在社会上很容易起对立、起冲突,让别人不舒服,自己也很难受。“迷迷瞪瞪活一回”。
向上修,那将走入“恩恩相报”的良性循环;向下修,那将走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向上修,人会变得宽容快乐;向下修,人会变得纠结痛苦。反正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每一天都是自己的修行中的一天,“快乐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何不选择快乐?”
于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当我弄明白“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和“孔子学什么”以后,我果断地选择了——快乐!
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
(注:一家之言,个人感悟,欢迎批评指正,更希望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在《一点拙见》专栏里积极讨论,我们让“真理越辩越明”!)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修行是有方向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那么我们如何“上达”?具体方法是?
请看下一篇《修行是有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