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一点拙见17》
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炸开中国国门的时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断流;1842年,中国人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时候,中国文化三根柱子,儒、释、道都还存在。既然中国文化一直没有断流,为什么到了清朝,国家竟然衰落到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地步了呢?
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曾经在远古时代,“以德治国”,让大周王朝存续800多年;曾经在中国古代,让大秦帝国一统六合、四夷宾服;曾经让大汉王朝威加海内、光照寰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曾经让大唐王朝疆域辽阔、国泰民安,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朝,《马可波罗游记》,称中国是东方的天堂,直接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明朝,郑和下西洋的800船队,绵延百里、遮天蔽日……。
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到了清朝,竟然整出了一个闭关锁国,再后来,整出割地赔款……。后面,共产党出现,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主体也不是中国本土的“儒释道”文化,而是马克思主义。那么,我们如此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走向了衰落,为什么不能救中国呢?
为什么不能救中国?
我连续几个月都在打卡学习,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上师资班(蒙学班)”的学习。几个月下来,根据学习内容,再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感悟,谈一点自己的浅薄的看法。
我曾经是国家分配的教师,所以比较关注学生学习这一块。打卡学习几个月《养正遗规》、《小学集注》之后,获得的结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到后面,出现了“轻本重末、强压硬传”等重大问题。根据这个结论,再看宋元明清的少儿教育,感悟到:衰落是必然的。
先看一下历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原始社会出现。在这一片华夏土地上,最早诞生的是相互比德行,“以德服人”的人文政治统治思想。以三皇五帝、尧舜禹、以及禅让制为显著特征的“以德治国”,成为中国社会治理乃至人文精神的主要特点。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源头,也是大根大本。
舜帝五弦琴 乐经化万民
后面生产力持续发展,物品大量剩余,私心贪欲如雨后春笋,到处冒头,慢慢的德行教育已经压不住贪欲,于是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如何既顺应生产力发展,又维持道德,控制贪欲对个体的伤害,理顺社会秩序,成了当时最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以孔子为代表提出“以仁治国”,墨家以墨子为代表提出“兼爱非攻”,道家以老子为代表提出“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法家主张建立强有力国家机器,严刑峻法,“乱世用重典”……。“百家争鸣”以后,“儒道法”三家地位基本确立,后面汉明帝迎取佛经,中国“儒释道法”四家开始融合碰撞,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
“儒释道法”四家,在2000多年前,对社会治理、人文精神、生命意义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和挖掘。碰撞融合之后,正确的见解汇编成册,世代留传,解决了无数当代人的实际问题,护持中华民族绵延千年不断流,不干涸。
然而,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两大问题。一个是会丢失、会曲解。丢失就不说了,太多了。曲解,比如“亲民”被解释为“新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变成自私的宣言等等。另外一个问题南怀瑾南师有过描述,他说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有一大部分是“说不清”或者是“很难说清”的,有一小部分是“能说清”的。“能说清”的,比较接近人们生活,后世学者很容易说清楚,也用的得心应手,甚至可以大做文章,给大众传递的淋漓尽致。但是,“能说清”的,一般是比较浅显的,而那一大部分“说不清”或“很难说清”的,很多是连接“天人之际”的,更是大道所在。比如什么是“仁”,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格物”,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如来”,什么是“空”……
丢失、曲解,再加上“说不清”,导致后人离经典主体越来越远,离大根大本越来越远。唐朝之前,中国文化主体强健,还是阳光洒脱积极的,出现历史变故也是悲天悯人的。比如李白的诗:“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比如杜甫写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时的文人,强调游侠精神,大多是佩剑的。文武并举,身体强健,一般不会出现“手无缚鸡之力”的羸弱书生形象。
但随着“说不清”部分的逐渐没落和远离,宋朝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整个文化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甚至僵化。比如南宋辛弃疾写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比如明朝王阳明问老师:“读书人第一等事是什么”,老师告诉他:要当官,要考取功名。僵化的表现,在明朝出现“八股取士”,在清朝出现“闭关锁国”……
“能说清”的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又充分发挥了“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的特点。我们来看看《养正遗规》中收录的对孩子或学生的要求:居处必恭——在哪里都要恭恭敬敬的。步立必正——行走站立必须昂首挺胸。视听必端——不准东张西望。言语必谨——不要多说话,说出来的话必须是严谨认真的。衣冠必整——衣服必须干净整洁。容貌必端——情绪平和,不大喜大悲。出入必省——外出回来后要反省总结。其他,饮食必节,读书必专,写字必敬……
这些要求对不对?都对。但如果按这个要求,您只需一眼看过去,就可以看到一个毕恭毕敬的小“学究”。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很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百无一用”的老“学究”!按南师所说的,就是明清的所谓学者,就是一批玩弄文字游戏的人,“寻章摘句老雕虫”,写诗尽整一些“关门闭户掩柴扉”之类的无病呻吟。
主体弱化,“轻本重末”,又狠挖细节,严格管控,还非常容易出现表面一套、内心一套的人。这种人,用现代汉语表述叫“人格分裂”。看过《笑傲江湖》的都知道有一个“君子剑”岳不群,表面上是一个君子,实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君子。这种人生命的意义看不懂,怎么活着搞不明白,迷在深深的名利里,还要装着样子,内外两张皮,最终落得被人唾骂和看不起。
但是,即使这样,因为中国文化太强大了,从宋朝开始慢慢衰落,也依然可以护持中国又走了上千年。
虽然衰落了,但中国文化是有根有魂的。骨子里的自强和奋发,让中国人在毛主席的引领下,咬牙奋争,用千千万万头颅和热血,选择了最接近我们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义,建立了新中国。又用“胸口堵枪眼”和“冰雕连”的方式换得了这个国度的尊严,终于,历经苦楚,这片热土又开始向文明富庶前进了,我们要进行伟大复兴了。
气贯长虹的冰雕连!
我们要进行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文化一定要先行的。因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没有文化思想指导,叫乱来,没有正确的文化思想指导,叫“交学费”。
文化要先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再次承担旗帜和旗手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这一次的复兴,我们要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我们要搞清楚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我们要重拾祖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们要找回古人四海一家、胸怀天下的格局,我们要立足现实、古为今用,用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出崭新的东方道路。所以,我们要复兴,不是要复古!我们要重现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昂扬姿态,而绝不是要回归宋元明清那个越来越僵化、肤浅,越来越远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根大本的那条老路上去。
我们要回归的,是秦皇汉武,是汉唐雄风,是坦坦荡荡,是胸怀天下;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进取,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德,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圆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而绝不是,仅仅再现“温良恭俭让”的一个外在形式。
所以,这一次的复兴,我们是要重回汉唐,而不是重回明清!
大汉雄风
再谈一下“强压硬传”的问题。
中国历来是一个宗法制社会,血缘关系--家族关系--社会关系是基本脉络,“孝”与“顺”是整个文化的基础和根基。这个非常理性也非常科学,人文情怀上,也非常通情达理,一切容易顺理成章。所以,“孝顺教育”和“家国情怀”应该算是中华民族2000多年稳定发展不断流的大功臣。但是,由于文化留传过程中的两大问题,即“丢失、曲解”和“说不清”问题,导致后来的学者“天人之际”的东西说不清,就“轻本重末”,过度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结果,孩子的衣着、形体、语言、文字背诵等等,变成了主要功课。
这些成了主要功课以后,学经典,变成了“背经典”,背的一些孩子直接说“想吐”。还有的,小小年纪衣食住行样样规范,动不动被批评,被呵斥,童稚的脸上没有了笑容……。看到一些自己还没有怎么明白,不能“以己昭昭”,偏想“使人昭昭”的传统文化人,开学堂办私塾,恢复近代学制,我内心真的很替孩子们担忧。(只想赚点钱的、不是真正传统文化人,不在本文讨论之内。这些人误人子弟,终将接受天道的循环。)
然而,孩子是天性活波的,不是那么听话的,搞不定了,于是,就有些人挥舞着“孝”字大棒,搬出夫子的《孝经》,让孩子听话,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所有安排。不配合的,动不动用“不孝”的大帽子压。又因为“孝”是中国文化的根,引申意义很大,“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所以,用“孝”来说,基本上都能自圆其说,只是苦了孩子。
这种苦,宋元明清,特别是清朝、民国,无数的中国人,是深有体会的。鲁迅曾经用很极端的话写道:“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为什么鲁迅说“吃人”呢?主要是压抑感太强了。毛主席在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也指出,封建社会的“夫权、族权、政权、神权”,是“束缚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束缚呢?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的、“本”的东西丢失太多了,孩子们从小接受的主体教育,大多是“偏”的、“末”的东西。“偏”的、“末”的东西,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心旷神怡、水到渠成、欣然接受,那就只能采用“强压硬传”甚至“恐吓”的方式。
被称为“吃人”,是要反思的
孩子的成长,首先应该是活泼的、自然的、不压抑的。圣贤的教育,从来都是灵灵觉觉、活活泼泼、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所以,古人对孩子的教育,立足点在“养正”上,培养的特点,用一个“扶”字形容比较贴切。家长老师的责任,用《礼记学记》上的话来说,是“长善救失”——优点让他尽情发挥,缺点让他逐步改正。
便是孩子的孝心,也要有个因果和提醒。其实孩子愿意听父母的,首先是父母的“孝亲”行为,给后代树立了榜样,种下了善因,也启迪了孩子的良知。其次,父母全心全意、含辛茹苦的对孩子的照顾,孩子是很清楚的,这也是孩子“爱”父母、愿意“敬”父母、听从父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两个基础上,夫子提醒各位父母要做智慧型的父母,告诉父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要“教”孩子,一要以身作则、孝亲敬老,用德行感化孩子。“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二也要直接提醒孩子,让孩子懂得感恩,并学会用各种行为表达感恩。如此,则父慈子孝,全家其乐融融。如果不教不感化,孩子感恩心升不起来,认为一切理所当然,就会变得极度自私自利,变成小公主,小皇帝。投身社会,都是人家不好,身边没有好人,这样,也很难有大的发展。这样的父母,其实是害了孩子。
所以,即使是用孝道,自己先做好榜样,再加一个“感恩教育”,让孩子升起感恩心,再由这个感恩升起“爱心”。有爱之后,还要加一个引导扶正。最终如何选择,让孩子自己决定,这样就符合《礼记学记》所教“观而不语,存其心也”(不告诉其标准答案,让其保留自己的见解)的方法,也符合夫子教学“循循善诱”的特点了。
如果孩子的成长不被压抑,远离了“强压硬传”,清朝就不会出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景象,龚自珍也不会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时代呼声:我劝天公重抖擞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未来,所以,本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远离“强压硬传”的等级式教育。后面,我们要让阳光自然撒播,让禾苗自由生长,又要给予充足的灌溉、引导和扶正。
行文至此,感觉心头沉甸甸的。600多年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庞大的学校教育体制、需要摸索前进的新教育模式,哪一件都如山如海横亘在我们眼前。传统文化人啊,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希望同道中人尽快联合起来,为共同的理想、愿望甚至说是任务和使命,而共同奋斗吧!
当前燃眉之急:教学思想、师资、教材、教具。我们也出解决方案:人品天下义工团设计了一款教具,点击这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