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字一句,一章一卷 ”
一首词是汉代才女卓文君的:“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这是卓文君思念丈夫司马相如写下的。历经五六年朝思暮想、魂牵梦绕,思之不得,心生怨气,但即使是抱怨,依然饱含爱意,表现出来的,是“万般无奈”之下的“幽怨”。这首词,朗朗上口,清晰易懂,但描摹刻画的人物心理,其淋漓尽致,其入木三分,千年历史风烟飘过,不敢说无入能及,但在历史的天空中,这首词,可以说一直在熠熠生辉。
两首歌,都是陈瑞的。在当今流行歌坛流行什么《老鼠爱大米》,什么《喜刷刷》,甚至将“屁股扭扭”都放到歌词里的环境下,陈瑞的《白狐》和《相思的债》一下子刷新了我的观感。《白狐》中“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 / 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见我在哭 /灯火阑珊处可有人看见我跳舞。我是一只等待千年的狐 /千年等待千年孤独 /滚滚红尘里谁又种下了爱的蛊 /茫茫人海中谁又种下了爱的毒……”,情深意浓、文笔优美、配音极佳,再加上陈瑞略带伤感的歌声,给人们很空灵地展现了一只千年修行想报恩的白狐的内心复杂的世界。还有一首,就是《相思的债》。歌曲从自述“我是一个独依寒窗的女孩”开始,接着轻声感叹“红尘中谁能了解我的无奈。世事难留两情难猜,一生等待,难把一瓣心香采摘……”。配合着舒缓自然的音乐和陈瑞伤感的嗓音,一位清凌脱俗、重情重义、有节有度的古风才女,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两首歌,一个千年等待,一个深埋心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历经时间考验,走过风风雨雨,最终留下的,才是深沉厚重的,才是令人击节赞赏的。
从以上的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优秀的、能动人心魄、真正有份量的作品,都有一个“时间”的沉淀。郭老师曾给我们讲唐诗,他说那个时候的古人,音讯不通,聚少离多,各种感情很容易集聚,集聚时间久了,一爆发出来,就很容易形成千古绝唱。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所以,世间所有的真正的成就,都要历经时间的考验。为什么无数的企业招工,都强调学历,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都直接注明:“招XXX学历以上”?因为,这些学历,都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时间检验的,这些学历的获得,都是经历了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的。
所以,星云大师直白地告诉大家:这个世上所有的成就,都来自于定力。通俗的解释就是: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就看您定在哪一件事上有多久。东方道路本次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线上打卡学习,初级班就要3-6个月!传统文化师资的培训,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传统文化基本断层一两百年,目前很多传统文化学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这一代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我们的子孙怎样获得完整系统的培训?都去学个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变成半吊子?
非常好的是,国家层面高瞻远瞩,已经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个《意见》用词很精准,叫“工程”。工程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国家领导人其实早已经胸有成竹,也正在步步推进。
接着,国家层面的传统文化“五进工程”部署下来了。这个部署,蕴含着大量的就业机会。比如“传统文化进校园”,教材在哪里?老师在哪里?教学方法具体是什么?怎么样给国家按传统文化教导提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现在很多校园为了落实,其实很着急。比如小学,经典不敢解释,怕错,怕误导,于是就让小学生背书。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就安排一个中文系的本科生,给大家带路。这个本科生插科打诨、信口胡诌给大家写诗。我看了看,平仄不对,押韵不行,言之无物,无病呻吟。我只能合掌:也好也好,总算要往传统文化上面靠了;祈愿祈愿,正道老师快出来吧!
还好,正心国学院为这个事情,已经准备了10年。其实正心国学院也缺人才。在没有合适的机缘条件下,是很难有人能定下心来钻到经典中做考据、做训诂,然后摸索出最适合当代环境的教学模式的。本次机缘成熟,成果展现,正心国学院也是想留下一批正道老师,大家志同道合,一起做事的。另外,一个机构,必须要有正道老师来当顶梁柱的,没有老师,这里请一下,那里请一下,热闹之后,留下的是清冷。所以,很多国学机构,其实都很缺经过系统培训的正道老师。但是,这些正道老师在哪里?
幸运的是,正心国学院这么多年以来,一直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坚持以儒学为主,与山东省各级党政主管的文化组织,以及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孔子研究院等知名院校的专家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进修班系统学习后的优秀学员,不但可以被国学院聘为讲师及教授,还有机会通过正心国学院的资源平台向优秀企事业单位进行推荐。
还有,其实,当前最缺传统文化老师的,是企业。商场如战场,如何选择产品,顺应大势?如何借力借势,优势整合?如何突出重围,稳中取胜?如何聚人聚力,大家戮力同心?如果安排岗位,人尽其才?如何留住人才,避免散伙?很多企业,目前危机重重,创始人的目标方向,经理层的德行培养,基层员工的素质教育……。如何“君子务本”?如何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如何实现“忠于公司,忠于事业”?如何实现认真负责,“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传统文化进企业”,无疑是重中之重,因为事关无数家庭和万千民众。
还有,什么样的机构,不需要真正的饱学之士?什么机关,不需要能独挡一面的人才?才华横溢又谦虚谨慎,认真负责又能成人成事,哪里不需要?
传统文化学人,当真正发愿深入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之后,其实已经走上了正己修身、救苦救难、普渡群迷并安邦定国之路。这条路,一,是圣贤之路。李白诗中写的很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孔夫子一生大爱天下,踌躇满志,可惜到去世都未被认可,只能自我调整,“人不知而不愠”。二,这条路,是跟当前急急忙忙赚钱求财的社会大风气相对而行的。这条路,注定在某个阶段要被很多亲人朋友不理解不接受不认可的。三,这条路,跟当前社会的显著特征——“浮躁”也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一舟一辑下南海,无尽苍茫无尽风。这条路,对您来说,是一条有挑战的征程。所幸的是,不管怎样过,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征程,随波逐流是活法,积极向上也是活法。淡然看去,寒来暑往,一花一叶而已。本次师资培训,第一步要能真正理解圣贤本意,“达圣意”。这是从文字义理上的探究和学习。这个过程,首先肯定是系统的深入经典。比如为了实现扎根教育,重立人根,初级班正心国学院推出包括儒家经典《养正遗规》、《小学集注》、《弟子规》和《常礼举要》在内的五门视频。这里面的内容,是要熟读成诵,张口即来,看到就能解释说明的很清晰很明白,能将经典中的本义给大家展现出来的。第二步则是要深入体会践行,用佛家话语来说,是要得“证”的,是要“得圣境”的。这个,就是一个用心体会、获得体验的过程。我本人虽然没到“得圣境”的境界,但是,有圣贤智慧改变我的成见,细细体会后逐步接受,然后做出来人际关系马上改善,内心还是很高兴的。于是我体会到了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本意,也确实感受到了喜悦。后面随着传统文化的学习,跟外界接触多了,发现很多未曾谋面的传统文化人,我们一打电话,可以口无遮拦、畅所欲言,很多地方能够见和同解、同频共振,一说要做点事情,都能获得对方理解、鼓励和支持,我算是真正感受了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那种快乐……。这只是两句话!相信,千年经典,大浪淘沙,这个大宝藏能给到我们的,将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真到了一定的高度,千沟万壑皆绿意,玉树向阳自临风。投身讲台,教书育人,是本次师资班培训很多有缘家人的发展方向,我们也支持这个发展方向。但是,讲台上,给大家传递的,不过是《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只是“知书达理”这个成语中的“达理”部分。这一部分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思想决定行动。没有正确的知见,盲人摸象获得的认知,还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是典型的“不学文,但力行,任己见,昧理真”。孔子当年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以,博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要锁定在讲台上。圣贤的境界,也是“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中庸》上说:“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本次学习,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对经典义理特别感兴趣,我们要扶持这样的人从事经典的整理、讲解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如果有人天生对数字和金钱有感觉,我们要尽力扶持这样的人从事商业,然后给大家树立“正道取财”的榜样;如果有人对服装特别感兴趣,我们要护持这样的人做出“中华服装”;如果有人对音乐特别有感觉,我们要扶持这样的人做出适合大众的美音雅乐(注意,不是复古)……只要有圣贤教化内化于心,必然会形之于外。这样的人,到哪里都是老师。做官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教书的,扶正固本,传道授业;经商的,互通有无,童叟无欺;务农的,勤勤恳恳,君子务本……。我曾在东方道路写过《士化百态击中流》,这样的行道之士,这样的君子,行不言之教,如春风化雨,德润万物而润物无声……
老师说,尽快给社会培养一批时代需要、国家认可、民众喜欢的传统文化老师,是当前传统文化弘扬的重中之重。可能,正规系统的师资培训也正是好多同道家人的愿望……,期望,大家联合发力,共同为这一片养育我们的中华热土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