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的概念——《一点拙见05》
【01:君子】
“君子”这个词在2000多年前就被提出了,它广泛地出现在先秦文学典籍中。比如前文中常常提到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比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可以说,非常多。
但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君子的概念是什么,几千年过去了,这个概念是模糊的。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家如果有心学君子,但君子的概念是模糊的,这就给人带来了困扰。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在这里提出4条标准,供大家参考。
标准一:明白“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
既然有心做君子,生命的意义如果不能看透,这个“君子”太随性。可能是热血,可能是激情,可能是道义,可能是良心,激发他们做了一些“君子”的行为,但其内在根基,是不牢固的。只有看透了人生“千般留不住,万般带不走”,明白了“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才可以达到“不着一切相,不离一切相”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一饮一啄,一呼一吸,起心动念,行住坐卧,都是在修行。在这种境界里,顺境来了,知道是修行,不喜;逆境来了,知道是修行,不悲。碰到重大考验,积极应对,但结果成与不成,不会太纠结,太痛苦。这就为“豁达”准备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当我们明白这个,就可以看懂古人为什么可以张口就说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也更深地理解了为什么古代君子面对生死时说出“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小的时候读到这句话,感受到的是大义凛然和凛凛正气,深入传统文化以后,才明白,这句话里,不仅仅是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还包含着看懂、看透、看破的圣贤智慧。
例如孟子,说自己四十岁以后,碰到任何事,“不动心矣”;再回头看《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这第一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大学之道”,是有顺序的,第一步,是明“明德”。这个“明德”所包含的内容,最起码有两点,一个是“生命的意义”,一个就是“人道的规律”。明白了“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和“人道修行分上下”以及“向上修行对人好,对己好,大家都快乐”之后,“亲民”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基本认知,有了这个认知,行动上自然而然就“亲民”了。
标准二:自己选择向“上”修行。
这个还是承接看透了“生命的意义”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的选择。既然“千般带不走,万般留不下”,既然金银财宝、名望地位,甚至妻子儿女都无法永不分离,那人生的意义就只剩下“修行”。然后,向“上”也是修行,向“下”也是修行。只是,向上修行,与人为善,对别人好,大部分情况下,别人也对自己好。于是,善善循环,恩恩相报,自己过的也坦然,也舒服。向下修行,自私自利,多拿多占,不懂感恩也不报恩,于是,会换来别人横眉冷对,会导致自己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少,甚至到最后亲人都退避三舍,于是,“我的世界开始下雪”,苦兮兮惨兮兮,怨恨苦恼,众叛亲离,冤冤相报,痛苦压抑常随左右,一生也难有建树,最终碌碌无为。所以,明白了“生命的意义”的人,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向“上”修行。于是,要求自己向“上”修,是“君子”的第二大特点。
这里插一句,为什么老祖宗总是让我们读书?因为“读书”可以“明理”,可以“知书达理”。这也是四书五经能成为经典千年不衰的原因——您仔细看看,四书五经哪一部经典不是教我们如何看待万事万物,如何做人做事的?通过圣贤书籍点拨和智慧指导之后,如果您的眼界变“高远”了,变“深邃”了,那么,恭喜您,世间事,在您的眼中,会变成蚂蚁和小草。
所以,古人教我们“志当存高远”,“志要高,意要平,身要低”。
标准三:积极行动并不断修正提升自己的内心境界。
君子明白了“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又要求自己向“上”修行之后,就立即实行,而且持续践行,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也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君子在积极行动过程中,还不断反省,不断思索,不断学习。这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格物”的功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做好了要警醒,看自己傲心贪心有没有起来?做坏了要反思,问题出在哪些方面,自己有没有动心生气,有没有灰心丧气?在这个不断反省的过程中,“内圣”的功夫慢慢地就修成了,“外王”自然就慢慢地表现出来了。老师告诉我,“心性必见于事功”,《了凡四训》也明确告诉我们:“千金财富,必是千金人物”。
关于反省,这里要说一种现象,就是有人如果一件事情办得不好了,去忏悔,说什么“这件事办不好,都是我的错”。这句话表面上来看,好像是“贤人争罪”,其实如果笼统地认错,等于不认。君子的反省,一定是盯着自己在这一件事中的某个环节上。反省的内容是:如果自己在这个环节中能做的更好,将会对这件事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这才是真正的反省。
我这个思考来自于深圳一家素食馆做的不好,同修师兄们一起忏悔,后来我问忏悔内容是什么,他们告诉我:“福报不够,业障太多”。我听了真不好说什么。我盯着一只蟑螂,真想当场就问问他们“环境干不干净?菜做的好不好吃?服务到不到位?”……
当然,反省修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众生“性识无定”,很难一下子改好。但只要是真正要求自己向上修的,就一定会越来越好。哪怕是“老改犯”,改了又犯的,盖棺论定时,此生修成一个“好人”,大多还是可以实现的。如果能像颜回一样“不二过”——不犯两次相同的错误,则离圣贤不远了。
标准四:以宽广的胸怀接受各种人、缘分、结果和各种环境。
这个“宽广的胸怀”还是根源于明白“人生是一场毫不间断的修行”。各种人,各种缘分,各种结果,各种环境,无非都是来帮助我们修行而已,所以没有必要为一件事要死要活、心心念念放不下。有一首豁达但有一些消极的《莫生气》写的也有些道理:“人生本是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谁人替?”还有一句俗语,“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说的是看透万缘之后的大人物,是如何看待万事万物的。其实,生气、苦恼,纠结、肝肠寸断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一点辛弃疾做的很潇洒。他当官就据理力争,大刀阔斧,碰到弹劾就立马解甲归田,连争辩都懒得去争。回到乡下,豪放美文一篇接着一篇,什么“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什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朝廷一召他回去,立马就回去当官,毫不迟疑。再碰到弹劾,卷起铺盖就走……。进退随缘,随缘自在。
同样道理,有着“宽广的胸怀”的君子,也不狂喜。事情不成,宵衣旰食,一点一滴努力,不忧心不着急不抱怨。事情做成了,居安思危。开心可以有一点,但绝不会到忘乎所以的地步。因为,都是助力修行而已。顺境来了,其实是考验一下是否会得瑟,是否尾巴翘上天,是否目中无人,是否会贡高我慢。所以孟子要求自己“不动心”,曾子晚年形容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以上是对事。对人,君子更是宽容的。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跟人不一样,才是有差别的个体存在,都一样,那就是工厂生产的商品了。乡村俗话也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一定存在着眼光、心胸、格局、认知的不同。所以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也在《论语》第一句就说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他的气。
这个境界,其实《论语》里也有描述:曾子修身修心百思不得其解,又不问孔子,孔子看着时机成熟了,就主动直接点破,对曾子说:“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一下子大彻大悟。曾子彻悟的表情让他的师弟们看懂了,就追问曾子得了什么“道”,曾子看看众师弟,根据他们的境界,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这两个字,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 。本文“君子”的第四个标准,其实落脚点也就是曾子的这个“恕”字。
以上四点 ,可能还有些不够简洁,所以我后面用这12个字来描述君子的四大标准:
“明生死,勇前行,常改过,大包容”
【02:小人】
小人的概念相对简单,就是“心量小的人”。
心量,简单从文字上解释,就是“心的容量”。老师曾经做过很形象的比喻,将心量比喻成容器,财富比喻成水。他说,如果您的心量只有一个杯子那么大,那么您只能装下一杯水;如果您的心量有脸盆那么大,那么您可以装下一盆水;如果您的心量有水缸那么大,那么您可以装下一缸水;如果您的心量有一条江那么大,那么您可以装下一江水;如果您的心量有大海那么辽阔,那么您可以装下浩瀚无垠的水……,关键是,有的人心量只有杯子那么大,贪心却比大海还浩瀚。
心量小的人,首先不明白“生命的意义”,他会被自己的各种欲望牵引着迷失方向。与其去深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啥意思,他认为还不如去多赚点钱。他们争名夺利,贪财贪色,勾心斗角,机关算尽,哪有什么时间去定下来静下来想什么“生命的意义”。
心量小的人,其次眼界太低。一点点事情状况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很容易变成深谷大山,无法逾越。他们要么会被挡住,要么会被压垮,能将“绊脚石”踩在脚下,变成“垫脚石”的几率很小。他们也很难在无数“垫脚石”的抬升下,出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巨大成就,更无法体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辽远和壮阔,更无法享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酣畅淋漓。所以古人摇头叹息:“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心量小的人,指责抱怨别人最多。出现问题,他不是首先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而是指责国家不好,制度不好,官员不好,领导不好,同事不好,实在不好找了,还会找出“大环境不好”这样的理由,总之一句话,就他好。我老师直言:就这样的人,其实最不是东西。抱怨指责,情绪宣泄,还最容易引起对立和冲突,其实没有意义。
心量小的人,常痛苦。其实针对痛苦,《六祖坛经》里面有一个致胜法宝:“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也就是说,如果有事情让您感觉到痛苦了,那一定是有“邪”的思维在左右着自己的心了,这个时候就要静下来,用“格物”的功夫仔细去想,然后冷静地去抓心中的“贼”。这个抓“贼”的工具是“认错”和“找好处”。先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好,自己有哪些过错,怎样改正。人一认错,邪火回退,情绪自然慢慢安静(注意不是盲目忏悔“我错了”,错在哪都不知道没有用。要落实处,找到错在哪了)。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定会有真切的好处给到您。退一万步讲,这件事情也是在帮助您修行的。所以,当您将这些让自己痛苦的“邪”思全部清除了,其实就是“正”思维全面占据了您的心了,您就不痛苦甚至生起感恩心了。可惜,小人以自私自利为主要特征,不会甚至不愿反省,就是怨人、恨人,想着怎么“出一口恶气”,于是,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科学原理,他就跟人“杠”上了。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十个八个,时间久了,他发现自己“身边没有好人”!
根据我隐恶扬善的惯性思维,对于“小人”没有做太多格物,可能也不深刻,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这里也做一个粗浅的总结,小人就是:
“不明理,眼界低,抱怨多,常痛苦”
【03:小结】
搞清楚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君子是需要“点化”的。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本来就有,在核心关键点上轻轻一点,就能破壳而出,点石成金。然后君子就焕发出勃勃生机,无穷能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好处。所以,在某个时间点有“明师”出世,是绝对的国之祯祥。明师出世,点化“君子”无数,则整个民族逐渐拉开新篇章,形成新气象。所以有“明师”应世,是万众之福,民族之福。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小人是需要被宽恕、关怀和帮助的。小人只是不明理而已,绝不是被打击的对象。佛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他们既然生而为人,上天其实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闻道明理向上修”的一切条件,其实就等着明师的一句指点或朋友的一个忠告或自己一个撞得头破血流的教训而已。“浪子回头金不换”,“柳暗花明又一村”。开关打开,您会看到每个灯泡都熠熠生辉。
获得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以后,我们再去回顾一下历史,您会发现:“君子”在人类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君子”在我国古代又称为“士”,下一节,我们一起聊聊:
《06士化百态击中流》
--即将推出--